网站头图
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绿化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汇报会顺利召开
来源:本站整理   发表时间:2015-07-16 00:00  

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绿化及基础设施

提升项目汇报会顺利召开

7月15日上午,我区绿化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汇报会在管委会第一会议室召开。会议由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雒国栋主持,管委会全体班子成员,各局、办,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。

会上,设计单位从背景分析、定位研究、策划方针、规划方案四个方面就我区园林绿化提升规划做出详细介绍,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:

一、发展前瞻化

以园林绿化提升为契机,依次从国家、河南省、郑州市三个层面对近三年颁布的相关政策条文予以梳理,结合景区实际情况,提出“以全域旅游、海绵城市为理论指导,以智慧旅游、互联网+为技术支撑,融入丝绸之路、医养结合人文情怀”的整体思路,经由策划、规划、设计、实施各个环节逐级予以贯彻落实,保障景区未来发展方向与时代要求相吻合,具有持续“生命力”。

二、任务明确化

利用景区独特的区位特点,对现有及潜在客源市场进行理性分析,将家庭、青年、银发三类客源作为核心切入点,依据其不同的偏好、需求与行为特征,分别从文化传承、产品打造、空间调动、视觉靓化、安全保证等方面,对当前面临的园林绿化提升任务予以拆解和细分,方便各部门合作协调,保证规划落实的完整度,达到可持续性、尊重场地、生态优先、以人为本要求,协助景区最终实现由传统旅游到生态旅游的完美过渡。

三、元素地域化

从观赏游憩价值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、珍稀奇特程度、完整性、知名度、市场辐射力六个方面对景区现有或潜在资源禀赋进行客观综合评价,提出“打造中原绿色客厅,郑州都市后花园;创建零距离体验黄河文化的‘景区+’新模式;让景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新名片”的规划总体定位,明确在深化景区黄河文明与中原文化内涵的同时,挖掘铁路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必要性与重要性。

四、情怀区域化

依托区域现有通达的交通条件,确立“以郑州市为核心,以洛阳、开封、新乡、焦作、许昌、平顶山、漯河、济源为支撑层面,紧跟城际铁路开通步伐,充分发挥‘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’的区位优势,抓准全域旅游契合点”的规划市场定位,提出将郑州现有国家、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机融于园林绿化提升环节设计之中,使景区成为省内外及国际访客的一处绝佳区域民俗情怀体验平台。

五、手段立体化

以品牌调研、闭环营销、细分市场、情感营销、整合营销为手段,划分景区前区与火车(A区)、核心景观区(C区)、生存岛与青少年活动场(E区)、星海湖景观区(F区)、山地活动区(G区)为规划“撬动点”,在增色延绿的基础上, 全方位打造“五峰纵览江山秀,黄河岸边是我家”的品牌形象,推动景区实现由粗放到精准、由散乱到主题、由传统到智能、由平常到精彩的“立体”转型。

六、产业联动化

依据景区可挖掘资源属性,遵循当前旅游产品开发趋势,确定将婚庆产品、修学产品、樱花产品作为首批重点推介对象,利用“铁路文化博物园”、“黄河之水”、“黄河大观”、“爱墙”、“玉兰景观大道”、“四河汇一”、“樱花河道”、“玫瑰园”等节点设计与计划旅游产品进行绑定,并定制相应的产销渠道,以产业联动化的方式,拉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,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,实现“景民共赢”。

在听取汇报后,雒国栋充分肯定了设计单位的规划研究成果,他强调,规划要能够起到指导景区发展建设、实现目标的作用。要把规划放在第一位,思考景区发展的方式、路径,通过规划的科学性、完整性、系统性来指导景区的发展建设,努力解决好困扰景区发展的项目建设、园林绿化、文化活化及旅游现代化等问题。要找准景区定位,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前提下,坚持以人为本,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,坚持可持续发展,把文化旅游和生态园林有机的结合。景区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,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建筑、雕塑、展馆,也需要通过文化展演等活化的形式来展现,要尽可能的实现动与静的结合、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结合,真正做到生态园林、传承文化和搞活旅游的有机融合。

针对下一步工作,雒国栋要求,一是规划要和沿黄滨河公园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;二是在现有规划文本的基础上做好与核心区24.01平方公里及41.81详规的有机结合,综合研究桃花峪及霸王城的问题,做好五龙峰景区控制性详规;三是要做好园林规划,从生态园林的角度,申请园林绿化专项资金;四是要和大禹苑工程、南入口项目等已经基本落实、近期可以开工的项目相结合,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提升理念、拓宽思路、研究可行性问题;五是综合考虑停车场选址问题,争取最佳方案。

最后,雒国栋指出设计单位应结合会议研讨结果,对现有规划方案予以调整和深化,为近期计划开工项目提供系统支撑,为五龙峰、桃花峪、霸王城详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。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